从通信公司转型云计算,到2017年正式成立Cloud BU发力公有云,喊出“三年超越阿里云”、“打造全球五朵云之一”的口号,华为云近年开启了狂奔模式。
但阿里云华为云天上地下的市场表现证明后者尚未获得认可。据2018年IDC的一份云计算市场份额报告,华为云仅占0.9%,排名第十,在它之前的还有腾讯云、中国电信、金山云、中国联通等。
为什么阿里云华为云天上地下?
阿里出身电商,华为在通信领域执牛耳多年,这毋庸置疑,有着丰富的服务运营商经验,业务不同导致阿里云华为云的初衷不同
当前,华为云的底层技术来自开源项目OpenStack,并且还是OpenStack的白金会员。
如果我们理一理OpenStack的基金会成员,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通信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占据半壁江山,如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、华为、中兴,及国外的AT&T、爱立信、思科等。
为什么通信企业和运营商如此钟爱OpenStack?
因为OpenStack为运营商提供了最快捷的虚拟化手段。运营商已经拥有了云计算的基础硬件——大型IDC中心,不需要从头干起,只需要通过靠谱的虚拟化技术就能够拥有一朵私有云。
在移动通信系统中,除了天线,其余部分都可能通过虚拟化对外服务,而OpenStack因其安装部署的时间短、兼容性和适用性强、使用成本不高等原因,成为这些通信企业转型云计算的第一选择。
这与亚马逊AWS等的出发路径完全不同:互联网企业大多是自身技术的量变到质变,内部形成了一套强有力的计算体系,最终将这些日常用不到的算力开放出来。
OpenStack也就此成为华为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今年初,任正非转发网友@玛尼呸的帖子,文中暴露出诸多问题,包括对OpenStack这一虚拟化技术的执念造成“人生目标”变幻莫测——在私有云与公有云之间反复摇摆,错失公有云良机,与VMware的关系处置不当等。
OpenStack短期可以轻装上阵 长期很难走
过去数年里,OpenStack的危机不仅有外部,也有来自NASA和Rackspace的放弃。NASA和Rackspace就像是OpenStack的“父母”,但分别在2012、2015年转投AWS。随后,惠普和思科也宣布暂停基于OpenStack的公共云服务。2018年,eBay宣布放弃OpenStack。
尽管OpenStack具备便捷易用的特点,但弊端同样不可忽视。
作为一个开源项目,这也同样意味着无人真正对其负责、进行维护,因此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支持,对技术要求更高;且不同OpenStack厂商在技术上也存在冲突,没有想象的那么兼容;技术服务方面也缺乏明确的技术支持,企业使用出现问题后只能自行解决。
但OpenStack的致命问题是:是否能支持大规模部署,这也是云计算的关键所在。
必须肯定的是,OpenStack很难无限支持计算节点扩容,其中的任何一个组件都可能成为瓶颈。社区可能最初也没想到会发展得如此迅速,导致从一开始就没有全面考虑大规模部署的支持及程序可扩展性。
曾有数据分析,当OpenStack的集群规模扩展到200,一个消息可能要在十几秒后才会响应,集群的整体性能大大下降。英国电信主管Peter Willis也曾公开声称,一个独立OpenStack集群只能最多管理500个服务器。
当然,这一情况已经好很多。
这一大规模部署上的缺陷也许在私有云领域并不要命,但用于开拓公有云市场时可能致命。这也是阿里云华为云发展速度上的差别,前者诞生之后一路狂奔现在冲到了亚太第一的位置,而后者徒增年月无甚突破。
OpenStack的开源背景真的很美吗?
玛尼呸的帖子中还提到与OpenStack社区的问题,指出是否保持与社区的同步束缚了华为云。(如果有兴趣,强烈建议看一下心声社区的这篇《听从你心,无问西东》及网友跟帖,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,对所有云计算从业者都有借鉴意义。)
用开源,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丽。不可否认的是,在企业技术刚刚起步时,OpenStack能帮助企业快步上马,节省早期的研发时间。但随着企业的发展,对产品技术的要求也水涨船高,则免不了遇到一些问题:开源项目的底层技术并不时时更新,甚至还会“拖后腿”。目前社区的版本已经到了第18个版本Rocky,但很多企业里边跑的版本还停留在第10个版本之前,很多已经无法升级。这就会遇到企业想要创新某款产品,却惊讶地发现开源代码从底层上就无法支持。
这说到底也就成了代码控制力问题。
技术基础不佳、虚拟化技术在公有云时代水土不服且扰乱心智、被社区绑架失去代码控制力……综上种种,如果不把OpenStack这把悬头之剑取下,华为云无法浴火重生。被华为云奉为榜样的IBM都因此相继被亚马逊、微软、阿里斩落马下,阿里云华为云真的有竞争一说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