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大归化时代
**关岛篮球的蜕变与归化球员的冲击**
在2018年的U15梯队比赛中,关岛队遭遇了惨痛的失利,分别输给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高达90分和83分。然而,一年后的U17比赛中,关岛队再次以高比分失利,但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,关岛男篮在亚洲杯预选赛上却一鸣惊人,爆冷击败了召回了CBA双枪的中华台北队。
关岛的篮球崛起并非一蹴而就。作为美国的“未合并领地”,关岛的每个公民都是美国公民,无需走“16岁后获得国籍”的弯路。因此,关岛的篮球队伍中不乏归化球员。从2012年亚太两大洲篮联合并之后,关岛开始积极组队参与国际比赛。泰·维斯利、华盛顿、西蒙拓海和加洛韦等在NCAA和海外联赛打过球的关岛人纷纷决定为国而战。
在FIBA世界中,归化球员早已不是稀罕物。随着国际篮联在2010年正式颁布新规,归化浪潮就从篮球高地喷涌而出,齐刷刷涌向海拔参差不齐的篮球洼地。从欧洲到亚洲,归化球员成为各队提升实力的重要手段。
在归化球员的冲击下,各队成绩迅速提升。北马其顿找到归化球员麦卡莱布后,在欧洲杯上大放异彩,爆冷淘汰强队。而在亚洲,中华台北队也通过归化球员戴维斯等人的加入,提升了球队实力。然而,归化球员并非万能药,一些队伍在归化球员的帮助下短暂提升后,往往难以维持原有成绩。
对于关岛男篮来说,虽然归化球员带来了显著的提升,但要想在FIBA世界中长期保持竞争力,还需要培养本土优秀球员。只有打铁还需自身硬,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总体来看,归化球员的加入为篮球比赛增添了更多悬念和看点。然而,长期来看,各队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,还需要依靠自身培养的本土优秀球员。只有当本土球员与归化球员相互配合、相互促进时,球队才能真正达到顶峰。
如今的药丸虽好,但终究不能当饭吃。归化球员只是短期提升成绩的手段,要想在篮球世界中长期立足,还需要靠自身的实力和努力。关岛男篮的崛起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他们通过归化球员的加入迅速提升了实力,但要想保持这种状态并取得更大的成就,还需要在培养本土优秀球员上下功夫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笑到最后。